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

調琴入門

調琴入門()     作者:Jumbo
許多買過 Bass的網友應該都有相同的體認, 就是買琴最好自己試彈過, 為什麼? 因為即使是同一廠牌相同型號的 Bass, 它們的手感和音質都不會完全一樣, 別以為廠方或賣琴的老闆都會幫你調到最好或最適合的狀況, 即使如此, 等用過一段時間, 甚至換了其他廠牌的弦, Bass的狀況都可能改變; 所以調琴就應該是 Bass手必修的課題.

更重要的是, 一把Bass調整的好壞, 除了手感差別, Tone的影響出乎一般人想像之外, 敝人的Specter和五弦 Pedula 的 Tone, 就與其他朋友的相同Bass有明顯不同.

調琴的重點包括:
(1)
琴橋 (Bridge)
(2)
拾音器 (Pickup)
(3)
琴頸 (Neck)
(4)
其他 (有的Bass的上琴枕可以調高低, 有的Bass電路板可以微調 Tone.)

限於時間, 今天先介紹(1)琴橋 Bridge的調整專案與重點, 如果有人有興趣, 再繼續介紹.

(1) Bridge
各家廠牌 Bridge可供調整的項目各有不同, 但基本上應包括: 各弦分開調整的高度, 前後, 傾斜, 弦距等四項. 此外, 調整時, 每條弦必須確實 On Tune.

1. 
弦距. 論四弦, 五弦, 或六弦, 各條弦的距離應該是相等的, 調整時應以兩側的最粗與最細的兩條弦為准, 其他弦則平均排列.
至於最粗與最細的兩條弦, 則需以指板的外緣為准, 由上琴枕 (Nut) 到下琴枕看來, 弦本身和指板外緣的距離應該是一樣的.

2. 
弦高. 基本上以不打板 (Buzz) 為原則, 儘量降低; 測試時, 以第3, 9, 12, 17格與第24格分別測試. 如果只有第3格打板, 其他正常, 或只有第17格打板的話, 那還可能是琴頸 (Neck) 調整的問題, 以後談到時再說明.

然而, 彈奏時手指的力量應適中, 猛力彈會打板是正常現象; 此外, 如果你彈奏時指力較輕, 弦可放低一點, 如果你正在勤練點弦, 那就建議你將弦調高一點.

還有, 有些 Bass在將弦調低後, 出力彈奏時, Tone會有扁掉的感覺, 這也有可能是Neck的問題, 找時間再談.

3. 
八度音. 在前二項搞定後, 拿出調音器試試看音準, 測試時, 以空弦, 5, 12, 17格與第24格分別測試; 如果空弦准, 但其他各位置的音偏高, 則將該弦的弦橋調後(朝琴尾的方向); 反之, 則將弦橋往前調(朝琴首的方向).

如果出現空弦和第十二格准, 但前面幾格偏高而後面幾格偏低的情形, 此種 Case解決較複雜, 可能是琴頸 Neck扭曲變形 (無解), 也可能是琴頸彎曲, 或琴頸和琴身接點不當, 視情況而定.

調整完成後, 再分別試試第5格和第7格的泛音是否准. 這部分只要不是差得離譜就可以了. 此外, 弦本身若太老舊, 八度音是怎樣調都調不好的.

4. 
彈性. 這部分的調整較為專業, 也是許多 Bass手經常忽略的部分, 加上調整時, 無任何儀器可輔助, 完全憑感覺, 更是許多人不敢去碰觸的部分; 所以, 最好先認識有調整功力者作 U-Bee ("預備"之日文發音), 萬一自己越調越糟, 也有得補救.

”彈性"指的是撥弦後, 弦本身振動的情形, 測試前必須先完成 Pickup的調整(事實上, 完成前面三項調整後, 應該先進行 Pickup的調整, 然後才是此項).

插上 Amp, 各弦分別彈奏, 先彈空弦(記得要 Mute其他未彈的弦), 看手指(或 Pick, 如果你習慣用 Pick的話)撥動弦時的阻力是否合宜 ("合宜"二字的拿捏尤其微妙); 接下來是第5格和第10, 看各弦彈奏時, 所發出的 Tone是否相當(這裏指的是音色的飽和度).
此部份調整是靠琴橋的傾斜度. 基本上, 上高下低(指的是將 Bass背起來後的上下方向)傾斜者, 彈起來阻力較大, Tone較硬而實, 但飽和度較差; 反過來調的效果則相反. 這裏說的是手彈的情形, 如果你慣用 Pick, 傾斜度的調整則相反.

如果真的沒把握調好, 或越調越糟, 最後一步就是, 都調成平的.
這部分的調整一定要謹慎, 且必須是"微調", 調完記得再 Check八度音. 此外, 弦的彈性也與弦高有關, 傾斜度與弦高的配合就得靠經驗了.
在此章節結束前, 還有一個重點需瞭解, "好彈的琴, Tone未必較好", 有的時候, 為了 Tone的發揮, 必須犧牲一下.


調琴入門()     作者: Jumbo 

寫了調琴入門(), 雖然反應不是很熱烈, 或許對許多人來說, 的確是冒險了點, 但既然開了頭, 總得繼續下去
今天要介紹的是: Pickup的調整. 許多同好可能會問, 就這麼幾根螺絲, 還能變出什麼花樣嗎?  的確! Pickup可以調整的地方是不多, 但也是比較容易的部分 (比起 Bridge和 Neck).

另外, 由於這是"入門" (雖然裏面已談得頗深入) , 所以用詞較為淺顯, 對於老手而, 自然廢話會多些.

1. 
先做好萬全措施.
如果你買的是新 Bass, 或已經滿意原本的音色, 在調整前, 可以先用鉛筆沿著Pickup接近琴身的地方畫一圈, 這樣即使調不到更好的效果, 也能夠保有 UN-DO (回復原狀)的功能.

2. 
瞭解你的 Pickup.
不論你琴上的 
Pickup是寬或窄, 是大或小, 外觀並不很重要, 主要執行"拾音"工作的是裏面的電磁蕊; 有人以為 Jazz型的一定是單排磁蕊, Hambecker型的就是雙排, 其實不然; 在此暫不討論各家設計之不同和二者之間的差異, 謹叮嚀諸位, 確定Pickup的磁蕊屬性與位置, 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確認呢?
EMG
有銷售一片感磁的薄膜, 只要將它放在 Pickup, 立刻能顯示出電磁蕊的位置與形狀. 當然各位手上應該不會有這玩意兒, 沒關係, 拿一根鐵釘, 用拇指與食指"輕輕"捏住圓形頭部的兩側(以鐵釘尚能擺動為原則), 將它靠近 Pickup, 鐵釘受到磁蕊磁力的吸引, 自然會偏向磁蕊的位置, Pickup上緩緩的前後左右移動, 觀察鐵釘尖端的指向, 應該可以概略找出磁蕊的形狀及位置.

一般來說磁蕊多呈長型, 四弦 Bass而 Pickup為單排磁蕊者, 多半是2-2, 也就是說單排並列兩條磁蕊, 各負責兩根弦, 也有如 EMG的某些 Pickup是整條磁蕊的. 而 Dimazio的某些產品雖有點狀圓鐵柱露出, 但仍是2-2設計.

大塊 Humbucker型的 Pickup, 則有多種變化, 除了單, 雙排之分, 還有對角線斜置的設計, Musicman的 Pickup不僅是雙排, 還可以改變串聯或並聯的不同接法, Dimazio有一款Jazz型單排磁蕊產品, 也有類似的功能, 可改變不同的音質.

至於五弦者, 多半是2-3, 分別負責較細的兩根弦和其他三弦; 六弦者, 則有2-2-2  3 -3兩種設計; 當然, 二款多弦 Bass也有整條型磁蕊的 Pickup.

由於科技的進步, 新式的 Pickup還有更多花樣, 在此就不一一贅述了.

3. 
與弦距的搭配.
上次談 Bridge, 提到弦距的調整. 當你確認 Pickup磁蕊的位置時, 仔細看看每根弦是否都有被磁蕊照顧到. 先不要覺得不可思議, 我就看過一把 Ibenz Bass的 D弦離磁蕊甚遠, 怎麼調整, 該弦的音量都較小.

如果你的琴也有類似情形, 在不破壞琴身(挖洞)的情形下, 只有重調弦距一途.

4. Pickup
的高度
大多知名品牌的廠家都建議: 在不影響彈奏的前提之下, 應該將 
Pickup儘量貼近弦. 如此會得到最佳的出力(Power), 但若干Active Pickup (裝電池的)可能會因為出力過大, 而有破音的情形發生, 若然, 則將Pickup稍降低一些.

5.
各弦出力的均衡.
這是 Pickup調整最重要的部分. 插上Amp, 以"相同的力量"撥弦, 聽看看每根弦的出
力是否平均.

談到這裏, 可能有人會想起上篇Bridge調整的"彈性"部分, 好像也提過類似的話. 沒錯! 這部分也要與 Bridge配合, 不僅是 Bridge的傾斜度, 弦高也要 Check.

若高音弦較小聲, 就將低音弦側的螺絲栓緊一點, 讓它朝低音弦的方向降低一些, 或將高音弦側提高. 反之, 則調法亦相反.

如果你的 Bass不僅一個 Pickup, 調整時應該各個 Pickup獨立調整, 然後再 Check各個 Pickup之間出力的均衡. 入門者, 前後 Pickup在各弦單獨彈奏之音量, 最好相同; 而進階者, 則可嘗試前後不均衡的調法, 可得到不同的樂趣, 尤其是酷愛敲弦者.

至於 Pickup本身的前後(朝 Neck方向為前傾斜度 [這裏說的是四角都有調整螺絲的形式, Bartolini Soapbar和 Musicman型的, EMG大多只有左右兩顆螺絲], 老實說, 差異並不明顯, 不過, 對於Tone的飽和度與共鳴, 仍有些微影響, 尤其是低音弦, 進階者可以自行嘗試.

倘若調整 Pickup的左右高低, 仍有某根弦出力較小, 或 Tone飽和度與其他弦不同, 還得再配合 Bridge的調校.

版上有人在討論韻律感的問題, 其實我也有一些經驗樂意提供出來, 但最近實在很忙, 有空先完成此文章再說; 下次再談 Neck的調整.

調琴入門()     作者:Jumbo 

在開始談 Neck的調整之前, 先補充幾項調琴的基本動作
1. 除了上次提到 Pickup磁蕊位置的確認外, 其他所有調整的動作都得在裝好弦並且 On Tuned的情況下進行.

2. 
弦不可太舊, 亦無須全新, 最好是換完新弦的一周後進行調整.

3. 
使用 Amp輔助調整時, 必須選擇較具水準的Amp, 並且將一切 EQ調整或高低音補強功能Bypass.

4. 
各項調整工具準備齊全, 選擇晴朗而溫度適中的天氣, 並默禱三分鐘.

其實, Neck的調整應該是調琴的第一步驟(接下來是 Bridge,then Pickup), 只不過由於此項調整需依賴耳朵的地方甚多, 入門者恐怕火後尚未足夠, 所以擺在最後面介紹.

如果你彈 Bass已有一些心得, 希望踏入調琴這個領域, 請牢記以下四項心法
(一) 決定 Sound好壞的順序是: , Neck彎曲度, Bridge高度與傾斜度, Pickup高度, 八度音調整
(二) 每次換弦的一周後, 都要 Check Neck;尤其是當新弦的粗細 (Gauge) 和原本不同時, 一定會影響 Neck的張力, 必須重新檢查
(三) 若要上緊 Truss Rod, 標準動作是: 先放鬆一點再上緊
(四) 每次調整 Truss Rod 以八分之一圈以內為宜, 最多不可超過四分之一圈, 兩次調整之間, 最好間隔一周
(五) 調整 Neck需要耐心與細心, 千萬急不得, 而且最好調完後每天都要檢查音準
或許有人會覺得, Neck就只有那麼一個地方可調整, 有什麼難的;對! 以這種角度來看Neck的調整方式的確簡單, 但若掉以輕心, 結果可能會有天淵之別
Neck 的中心都有一或數根金屬棒, 在 Neck頂端或尾部會露出棒狀調整杆(實際位置請自行確認), 使用其專用工具轉動它, 可藉以調整 Neck的彎曲度.

1. 
首先, 先準備好工具, 並確認弦都調好音.

2. 
接著, 如果你有廠方說明書(這也表示你的 Bass夠貴), 看看調整方向應該是如何. 沒有說明書也沒關係, 可以試著用工具先順時針再逆時針輕輕轉動調整杆, 看遭受的阻力如何.
若順時針轉感覺較鬆, 表示此方向能使 Neck呈中心凹下的弓形, 而逆方向則會使其呈中心突起的球型. 若反之, 其表示意義便相反.

3. 
一般有經驗者多會拿起 Bass, 逆光檢查指板的側面線條, 用以判斷Neck的彎曲程度. 在此提供另一個方法: 同時按住外側弦的第1和第22, 如果Neck是筆直的話, 此時第7格的弦枕(Fret)與弦的距離, 應該恰好比最薄的Pick還少一些, 也就是說, 應該是不會打板而剛好能住Pick.

4. Neck
的最佳狀況並非一定要絕對筆直, 而是要有"一點點"弓形的彎曲(且彎曲位置最好在頭部算下來第一到第三格之間).

然而, "一點點"的程度, Bass形狀和各家設計而有不同. 一般說來, Fender型 (四根弦的調音鈕在同一排、琴頭沒有後仰的彎曲程度要比24格而調音旋鈕分置兩側者多一些.

5. 
如果 Neck太弓形, 在中把位的彈奏會覺得左手按弦較吃力, 而聲音也較模糊;若太球型, 則低音把位較容易打板.

6. 
當你將 Neck調成較為筆直時, 接下來的難題便是, 如何將它調出最佳狀況, 此處也正是本文之重點.
將音調准, 接上 Amp, 跑一下五聲音階練習, 將 Neck向弓型的方向放鬆一點點,  聽聽看 Tone的改變(一定會不同, 否則你自己的耳朵該調整了), 若 Tone的彈性較好, 可再把 Neck放鬆一點, 直到 Tone變差時, 再將 Neck調回來一點點;反之亦然.

注意, 此處所謂"一點點", 真的必須以微調方式進行, 大約在10度左右.

7. 
當溫度與濕度改變時, Neck的彎曲程度都會變, 所以, 就算你手頭拮据到半年都無法換弦, 至少夏季和冬季各檢查一次, 看看有無需調整的地方.
但是, Neck的調整不可乙太頻繁;當氣候改變劇烈時, 比如下了三天大雨、馬上 就熱了五天, Neck會有不同的彎曲程度, 這是正常的. 如果馬上要用琴, 可以暫時以調整 Bridge來應付, 千萬不要因此經常把 Neck調來調去.

8. Neck
的木頭只要在穩定的環境下, 就不太會出問題. 常見會傷琴的情況有幾個:
1) 
溫度、濕度突然劇烈變化;比如琴泡水太久或是日曬火烤, 所以不小心淋到 雨要儘快擦幹, 不要把琴放在戶外日曬, 也不能將琴留在汽車行李廂內. 2) 長時間重壓琴頸或琴身;琴若放在軟包, 上面千萬不要堆疊重物.
3)
隨意改變 Truss Rod的曲度;每根弦在上緊時, 都會產生不同的張力, 如果經常松弦、或將空弦音升調, Neck為了適應不同的張力, 就會改變曲度.
而時常密集地調整 Truss Rod, 也會改變 Neck的曲度, 這樣會讓琴頸處於不穩定的狀態, 就好像將鐵絲拗來拗去一樣, 最後鐵絲會斷, 琴頸的木頭會崩.
談完 Neck, 剩下來的其他項目, 由於純屬個案, 在此就自動 Bypass. 交差後總算松了一口氣, 這三篇文章是我下海多年以來, 除了參考許多資料外, 更累積了多次失敗與成功的經驗, 以及其他前輩(尤其是家師 郭宗韶 大師)的教誨, 希望對諸位同好有所助益.


調琴入門() - 打板(Buzz)排除     作者:Jumbo 
Buzz
也者, 有人說打弦, 有人說打板, 大陸人說打品, 其實都指的是同一件事, 就是說當左手按住某些格, 右手以正常力量彈奏時, 琴弦的振動會碰到弦枕 (Fret), 使得聽起來像是" ! ! !  "的聲音.

深究其原因, 大多有三:
1) Bridge
太低
2) Neck
彎曲度不對
3) 
右手太用力

其中, 第三項屬個人因素(其實多半是此原因), 在此先按下不表, 如果你懶得回去找
以前我貼的" 調琴入門 ", 這裏另外提供一種專供克服 Buzz用的調琴方式.

在開始之前, 先說明一下我個人慣用的幾個術語.

於下文中, " 低把位 "是指第1格到第6, " 中把位 "是第7格到第12, " 高把位 "是第13格到第24(or more). Neck" 弓形 "指的是中央凹下而兩邊突起的情形, " 球形 "是中央突起而兩邊較低的情形.

瞭解了嗎? 別急, 先調好音, 接上 Amp, 琴上前後 Pickup都開到最大, Amp上的 EQ調到中間位置, 準備好工具, 這就上路啦!

(一) 先 Check Neck彎曲度是否合宜
1. 
把 Bridge的高度降到最低, 再調一次音, 然後左手不要按, 彈看看, 先確定空弦時不會打板. 如果空弦就會打板, 那保證 Neck已不僅是球形, 還可能呈現如趙傳禿頭般的線條.    (: 在某些Bolt-on的琴上, 有可調 Neck仰角的設計, 若 Neck調得太后躺, 也可能會打板.)要是 Neck已經那麼" 趙傳 ", 先將它調成較為筆直, 再繼續往下看;至於如何調, 請參考" 調琴入門() ". (上當了吧! 你還是得看以前的貼文)

2. 
分別在低把位, 中把位和高把位, 以半音練習的方式, 一格一格的試, 看打板的情形為何. 如果只有高把位不會打板, 表示 Neck呈球形.
如果只有低把位不會打板, 表示 Neck呈弓形. 如果只有高把位會打板, 表示 Neck僅略呈弓形. 如果只有低把位會打板, 表示Neck僅略呈球形. (Neck 的調整方式請參考" 調琴入門() ". 每次調整 Neck, 皆須重新調好音再做 Check的動作.) 如果只有中把位不會打板, 請檢查Fret是否有磨損.
如果左手按任何一格都會打板 (絕大多數是如此), 請將 Bridge調高一些再試.
如果 Bridge降到最低, 而每一格都不會打板, 恭喜你, 史上傳說中的" 天琴 "終於出現了, 你的 Bass可以去向金氏紀錄委員會登記了.

3. 
依上述方式反覆檢查及調整, 直到高、中、低把位皆不會打板, 再將 Bridge降低一點點, 看看是否都會略為打板, 用意是驗證 Neck的彎曲度是否正確.

(二) Bridge的高度 Setting.這部分應如何調整才算正確? 實為見仁見智. 以前我都將它調到怎樣出力都不會打板的程度, 因為我喜歡用力摳弦時, 那種顆粒雄壯的 Tone. 但那也使得弦較高, 速彈時左手較為吃力.

後來我將其降低許多, 雖然撥弦力量需抑制在較小的範圍, 但跑音可以快了好多, 稍微改變右手手指撥弦的 Touch, 一樣可以彈出顆粒狀(不是在說那個啦);而出力彈時所發出的打板音, 反而有點 Alternative(另類音樂)的感覺.

前幾天, 與邱培榮聊到這個話題, 他說他在美國時, 看到許多好手都把弦降的很低, 幾乎只要用一點力就會打板, 但是只要Tone調得好, 打板音一樣很棒. 事實上, 我認為如此調, 與其他人合奏時, 不但聽不太出來打板, 更增加 Bass音的穿透力(不是只有 Guitar才有).

我的建議是: 打板音可視為 Bass的另一種音色, 適量的使用可以讓你的彈奏更有味道, 更具爆發力, 尤其是在 Solo的時候.

而新手也不要自囿于" 新手 ", 一開始學習, 就要知道如何控制彈奏的力量, 切記: Tone的變化主要在於手指.
前幾天我才剛換 Blue Steel的弦, 已經調了三天琴, 先將 Bridge調得高一些些, 讓 Neck習慣新弦的張力, 過兩天再將其降低到打板邊緣. 調琴是得花上不少時間, 何況是自己的琴.

此外, 還是那句老話: 好彈的琴, Tone未必最好. 我自己都將琴調到不是那麼好彈 (也不難彈就是了), 但 Tone的彈性與飽和度一定要好.



Jumbo  
原刊於風之國度 BB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