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讓一切都回到原料從最原始的角度來看Bass


其實早就想發這個帖子, 
不過是想了很長時間如何表達才會更加清晰, 加之去年和今年自己又增加了兩樣愛好: Ukulele和機械鍵盤, 其本源的理解大約相同, 給了我更多靈感, 所以將感想匯總起來一起發出來.

秉持這個理念, 在動筆之初就註定了本文又臭又長而且不會很多有圖片, 煩請各位版友看客適度調節閱讀心情以免產生不好的影響... 

開個玩笑.

首先自我介紹, 03年接觸Bass, 至今整10年, 06年開始接觸國產手工,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著迷於此, 也發現自己愛好的確實不是音樂而是這樂器本身, 從此開始瘋狂的瞭解有關這樂器的一切事情, 也只是略有心得.

至此接觸核心知識已經七年之癢, 幡然醒悟~發現自己距離所謂設計仍然相距甚遠, 儘管之前自我感覺良好, 覺得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設計優化”, 但是無奈發現,自己無非也只是一個熱情爆棚的DIYer而已. 

越學更多東西, 越發現自己的知識和經驗越加匱乏, 迷惑再解惑蹣跚的前進, 一再推翻自己的概念, 實話說很辛苦.

但對這樂器的熱愛和熱情不曾也不會減少, 勵志要成為國內一流的電貝司器材達人和設計者 - 不變. 


寫本文的目的也絕不是為了吹牛奔老子瞭解得多”, 真正的目的是為了破除很多人對於木材或是拾音器或是前級等某一部分過分的偏執和迷信, 而我本人也仍需要獲取更多知識以及糾正現有觀念中的誤區, 所以非常歡迎批評及討論. 

首先說在最前面,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一個Bass控, 想要獲得更好的琴”, 那麼必須清楚的一個事情就是: 

任何琴都是一個有機整體, 絕對不會因為某一部分非常優秀而將整體水準拉高成一樣優秀, 反而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將缺點部分明顯突出!

OK, 認同這一點, 我們就開始正式的話題了. 


Chapter 1:拾音器
電貝司之所以帶個字兒, 當然是因為它本身的拾音系統, 如果把這部分拿掉, 本次討論恐怕會簡單非常多. 

但是確實, 這才是決定貝司聲音不同的最關鍵屬性, P音色, J音色, MM音色等等. 

對於它, 很多人過分追求, 很多人本末倒置, 都是誤區. 

前級就不討論了, 一句帶過. 因為它是輸出給音響系統之前最後一環節, 可有可無. 雖然影響不小但是畢竟聲音的本源不在這裡, 在這個帖子裡我們只關注聲音的源頭本質. 

拾音器的設計目前的趨勢也是越來越複雜, 但是仍然回到本源, 在拾音器沒有變得更複雜之前, 只有三種:P, J, MM. 

更專業的說法: Split Coil, Single Coil, Dual CoilHumbucker簡單的說來就是: 分離線圈、單線圈、雙線圈。 

一把
P-Bass, 不會因為換了個Badass琴橋就會變得Slap聲兒如Marcus Miller一樣棍兒”,更不會因為指板由玫瑰木變成楓木就會如經典Stingray一樣. 

拾音器是什麼, 琴的聲音就是什麼(當然影響拾音器聲音的還有它的擺放位置, 這個問題也特麼學問大了, 廢話就又多了. 所以我已經決定單獨開一個帖子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更加詳細
仍然回到本源的問題, 各位玩家就可以問問自己了, 你喜歡的是哪種類型的聲音你清楚麼? 

是 拳頭感”?MM 耳光感”?還是 捶胸感”? 

嗯, 我喜歡前面是P中間是MM後面是J混合到一起的.
聲音本質擺在那兒, 混合看個人審美, 當然混合也仍需要一個”. 追求可調性過分了之後你就發現你反倒什麼都沒有獲得, 這也是真心話. 

所以也不要奇怪Fodera代言的大濕們儘管可以定制很複雜的Custom, 但是仍然不乏Anthony Jackson一塊簡單的Humbucker調節都沒有, WootenBonaPJ等等. 

並不是不能, 而是十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沒必要搞那麼複雜而已. 


Chapter 2:木頭或是其他材料所帶來的聲音的靈魂
這個問題可以說上三天三夜, 也是各位琴師和愛好者們可以無休無止討論到地球毀滅的問題.

而這同時也是最容易本末倒置和走入誤區的問題, 但是別忘了, 哪怕同樣是 Ash + Maple + Maple 的配置, 有著57P, 75J, MM Stingray. 三種因拾音器不同的標杆兒聲音, 所以原料對於Bass聲音的影響, 的確是次要的. 所以我才沒有把這又臭又長的話題放在第一位.

繼續回到本源, 而實話說聊到這裡我確實是真的犯難了, 不知道該怎樣說下去才會有力量的讓大家明白這個問題的本質. 因為這個問題受主觀感覺和既定經驗的影響太大了, 太多人會準備炮轟我的不對, 而抱著這樣一種心態來讀, 一定很難被認同. 

那麼我們就把拾音器拋開, 只探究原料的本源, 為了更容易的說明, 我們甚至可以把木頭這種原料都拋開, 說說這木材之外的原料, 最經典和影響最大的當屬碳纖維. 

不說拾音器, 我們就說說原聲琴, 我去年開發的新愛好 - Ukulele.其實拿箱吉他來說事兒也一樣, 但是我還是拿我瞭解的來說, 本質相同. 

儘管Ukulele被戲稱為玩具琴”, 但是其歷史比電Bass早六七十年, 用料一樣可以十分考究.最早也是至今仍然被認為製作Ukulele最好的材料是Koa. 
好吧, 也不說木材.

Blackbird - 
一個全部用碳纖維製作原聲琴的牌子, 有一款全碳纖維的Ukulele. 在某次NAMM的視頻試聽我看了, 也是形成了我對木材和非木材琴音色區別的最重要的概念. 
畢竟電Bass的碳纖維琴頸音色還是會受琴體木材和電路系統的影響, 而在原聲琴中存在全碳纖維和全同一種木頭(Ukulele有全MahoganyKoa的),其音色比較實在是太過粗暴直接了.

怎樣來形容呢, 全碳纖維的琴, 清脆透亮, 高頻非常足, 即便是掃弦兒也是每一個音兒都特別清晰, 辨識度非常高, 要音頭有音頭, 要延音有延音... 

但是...
聲音凶冷, 沒有生氣, 夏天聽著涼快冬天聽著冷, 像一根根冰錐往耳朵裡刺... 
後來我在Status全碳纖維的琴上也得到了印證抽鋼絲一樣劈裡啪啦的脆. 

全碳纖維的例子確實是有些極端, 但是好在有先例可以和木材比較, 而進入木材屬性探究後, 一切都會變得帶有主觀味道, 很難再用參數來衡量好與壞. 

但至少木材的3個最基本參數和屬性我們還是可以參考的: 密度, 強度和紋理(其實強度和紋理是有很大關係的 

回到我所擅長的Ukulele. 仍然粗暴的比較全木材的琴, 已知最多的是全Mahogany和全KoaPS:還有全竹子, 竹子密度比前兩者低, 但是由於竹子的紋理幾乎全都是同一方向的,而一般竹子Ukulele都是縱紋拼接製作, 聲音偏向集中不發散, 所以仍然會有凶冷感. 

MahoganyKoa從密度強度紋理很相似, Mahogany強度稍強, 紋理比Koa細一些, 兩者密度接近, 出來的聲音也都屬溫暖, 如果碳纖維的音色是0度的話, 這兩個音色溫度在15度左右吧, 很玩笑的說法. 

但是同樣是15度, 用這樣的說法一說我想會更容易被理解: 區別在於, Koa給人的感覺是春天的15度, Mahogany給人的感覺是秋天的15度. 

雖然好理解, 但是從此開始, 對木材的理解就進入主觀了. 

所以說, 木材對於音色的影響, 是有的. 但是絕對沒有那樣大”, 僅僅是每個人偏好的口味”, 是沒有對與錯的. 

就好比說你去飯店這樣說: 我只吃雞肉, 但是我喜歡羊肉膻味兒, 你給我燉一鍋膻雞肉出來.你猜廚子打你不打你? 

曾經有人問我: 我喜歡62J指彈音色, 但如何用它調出Marcus MillerSlap音色?一樣的道理, 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但若只把指板換成Maple, 或是只把琴體換成Ash, 確實會在感官上獲得接近的聲音, 但是你原來的味道腫麼辦? 那就又變成另一把琴了. 

而像Fender, 螺釘連接琴體琴頸本來分開, 所用木料相對簡單粗暴直接的琴還是比較好舉例子的, 一共就兩三種木頭, 每一種木頭的音色特點還可以凸顯出來. 

而現在的制琴趨勢是多木材的拼接, N多木材的拼接, 然後偏執狂們開始糾結每一塊木頭帶來的音色影響. 

但是負責任的說, 哥們兒醒醒吧, 那一小塊一小塊對音色的影響遠遠沒有你想像中的大, 甚至組合之後的音色偏離你的計畫十萬八千里. 

拼接之後琴變成了整體, 變成了融合, 再無法討論其每一部分的音色, 只會有一個趨勢. 良好的設計會用其他密度強度不同的木頭來對主體趨勢進行修補. 

但是反之, 胡亂隨意的搭配就甚至可能沒了特點. 

就好比說, FenderJazz音色最標杆兒有兩例: 6275. P音色還有5762等等. 

但是Carl Thompson的這把是哪種音色?



這把其實還好點兒, Body Core還是比較明顯的楓木. 但是我見過Carl更誇張的整個琴體都是一片兒片兒拼接的. 我讚歎Carl的手工但是同時擔心其耐久以及特麼的花這麼多錢弄這麼複雜有必要嗎? 

所以真心莫鑽牛角尖. 

前些日子, 店小二同學那把4弦兒作品做好之後發了試聽給我. Walnut夾火焰楓琴體, 楓木琴頸, 烏木指板, 琴漂亮音色也確實漂亮. 

我是很喜歡以及熟悉烏木的, 但聽了試聽我以為指板是楓木的, 琴體有Ash感, 但又不是那麼強烈, 就是沒聽出有烏木, 而實際配置與我所想大相徑庭, 令我很鬱悶... 

Body Core就是楓木, 整琴的趨勢楓木感十分強烈, 但是鬱悶之餘我也十分驚喜, 因為我確實是喜歡烏木的外觀, 但是也同時喜歡著楓木的音色, 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效果. 

所以木材搭配出的音色如果用來設計就簡直太扯淡了, 但是全世界有多少人是在樂此不疲的啊! 快歇了吧! 有錢的話自己去買來嘗試沒錢就上網去聽吧!  

然後有人會說, 我想要的配置現有的品牌都沒有. 

那麼我可以不負責任的說, 你能想到的所有配置, 和有可能你未來靈光一閃能想到的配置, 一定有人甚至在你想到之前很久就嘗試過. 而沒有成為主流認知的原因是: 那搭配出來的動靜一定不怎麼... 

這話說得確實有點兒絕對但是八九不離十, 因為從多木材拼接開始, 試驗和經驗就變得非常重要了. 畢竟還是有著商業的運作和品牌需要盈利被認知, 總不能任由所有人胡亂嘗試沒有琴師自己對於聲音的理解, 所以你和任何琴師聊他都會告訴你他所經歷的木材相對靠譜的搭配, 畢竟好聽也幾乎等同於好賣不是?

由此就進入下一話題...


Chapter 3:設計及製作工藝.
其實這個環節與一切相輔相成, 設計是最前端一切的基礎, 但製作工藝又直接影響著最終出來的聲音和樣子. 

如果工作室是一個廚房, 原料在那兒, 拾音器就是煎炒烹炸的方法, 而琴師自然就是廚子了. 
非常好理解同樣的原料同樣的作料同樣的烹飪方法,但是不同廚子做出來的東西就是不一樣.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 我自己在家研製的蔥燒海參, 不一定比魯菜大廚們做蔥燒豆腐味道和口感好... 

所以面對一把琴首先不要迷信原料更要先看琴師是誰或是制琴的技術方法. 

說回原聲琴和Ukulele, 很多木材愛好者們迷信單板好,買單板但是我確實是實際對比過國產各種貼牌作坊的單板和一些稍大牌子雖然低端但是設計製作精良的合板琴合板的音色手感比那所謂單板好得可真是不止一點點...

各行各業都是一樣的, 只有對自己設計和做工沒信心的人才會優先鼓吹自己的用料多麼特別. 

再說說我瞭解的機械鍵盤, 道理是一模一樣的, 青軸黑軸各種軸決定的是鍵盤的本質區別: 巨大的Click聲響或是直上直下的觸發感. 鍵帽和底座的材料決定了鍵盤的整體質感: 鍵帽PVC或是底座是否鋼板. 但是真正決定鍵盤上手感覺的是設計和做工: 鍵帽大小, 鍵位排布和鍵帽安裝的嚴謹和精准. 缺一不可~ 

我真的不是做廣告, 而是確實看到了國內的琴師真的在曲折中慢慢成長, 技藝已趨精湛值得信賴, 也都有了對木材搭配強烈的理解和首選, 已然成熟. 
我是會一如既往支持的, 但也仍然希望我們自己的琴師們會更多受到我們自己人的支持, 真的絕非廣告, 而是確實作品很棒... 
嗯, 我下一把琴想要一把36寸寬頸6弦兒P-Bass, 各路琴師有願意以合適價格為小弟製作的請版內投條, 哈哈哈哈, 這個真是臭不要臉的玩笑啦... 

當然這個玩笑也仍然有著嚴肅的成分在裡面. 36寸的琴我曾經找店小二定做了一把, 其堅挺緊實的手感我實在是很喜歡, 還想要一把6弦. 先想想現有的量產只有少量的Tune, 音色我還不是十分感冒, 然後就是Fodera AJ或是其他也可以製作成36, 但是其價格對我來說實在是玩笑得可以...

所以我也閑著沒事兒找國外的琴師聊, 我問Sandberg能不能Custom一把6弦兒P, 回覆沒戲. 又問Marleaux能不能Custom36寸, 
沒戲,
問這倆人都是德國人, 有著強烈德國人的嚴謹. 我繼續問為什麼不能做超長弦長...回答沒試過,其他部分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的確, 不難想像, 弦長變長, 泛音點發生變化. 首先拾音器的位置就必須發生變化, 琴頭向前延伸, 整體配重平衡就會出現問題, 是將琴體按照34/36寸放大還是只將左肩向上伸長2寸? 

於是, 哪怕先不說聲音就肯定變好, 但是整個琴的美觀, 重量, 平衡就統統都改變了...不可控的事情就太多了.

就說Alleva-Coppolo, 之前很長時間一直都是沒有6弦和24品的琴,去年出了一款624品和一款較短弦長
  

我就覺得這兩個琴醜得簡直愁死我了......但是, 請相信這也一定是經AC精心嘗試後得出的最穩定、最好彈的樣子這是一定的. 

所以說設計這個東西真的不是拿張紙來畫個圖就是設計了. 很多人看到某個琴的時候肯定難免都會想這琴太特麼醜了,琴師是個缺心眼兒, 我弄個肯定比他好得多”.

但實際上真的真的不是這樣的, 即便再爛的琴師也一定會拿出最好的作品來給大家看. 但這卻不一定是外觀. 內在的可能是貼身好彈可能是音色可能是分量平衡. 

嘗試設計和DIY是極好的. 偶有極好的設計確實可以繼續發展下去造福這個行業, 但是投入多少精力財力持續多久, 就成了DIYer和琴師的差別和距離. 
好的~大約想說的也就是這麼多了, 仍然相當多的廢話. 希望能夠造福大家破除對於某一部分的迷信和糾結. 

再次重申最初的理念: 任何琴都是一個有機整體, 絕對不會因為某一部分非常優秀而將整體水準拉高成一樣優秀, 反而甚至有時會適得其反將缺點部分明顯突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