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友人購入 Bacchus BJB5-550 貝斯一支,拿到我這裡一起玩。在調整這把琴的同時在下也拍下了一些照片,與各位分享一下調琴的一些步驟。
Bacchus BJB5-550,調節前 |
||||||||||||||||||||||||||||||||||||
一般來講,樂手自己在家調節貝斯可分 5 大步驟:
1. 校準音高,用調音器 (tuner) 將各弦調到慣用的定弦音高 2. 調整琴頸前曲度 (neck relief) 3. 調節弦高 (action / string height) 4. 校準八度音準 (intonation) 5. 調節拾音器高度 (pickup height)
需要的工具有:
* 螺絲刀
* 大小六角扳手(一支用於調節琴頸,一支用於調節琴橋,具體規格因琴而異) * 弦高鋼尺 (Stewart-MacDonald string action gauge) * 指板弧度尺 (Stewart-MacDonald radius gauge) * 塞尺 (feeler gauge)
下面分步敘述。
1. 校準各弦音高
顧名思義,先將樂器調節到平時慣用的定弦音高,這樣才能發現在“正常工作條件下”琴頸、弦高等環節是否需要調整。故不在此冗述。 2. 調整琴頸前曲度 (neck relief)在正常情況下,貝斯的琴頸應當稍微前曲,即 7 到 9 品這段位於中央部分的指板稍微遠離琴弦,方能留給琴弦充分的振動空間。這個前曲度(亦有人稱琴頸弧度)是實現最佳手感、同時琴弦不打品或僅僅略微打品的關鍵。
測量前曲度有多種方法,有人採用專門的工具測量,有人採用按住第 1 品和 16~17 品(琴體琴頸連接處)或者最後一品的方式來測量,不一而足。
本文採用的是同時按住第 1 品和最後一品,測量第 7 品品絲與最低音弦(本處為 low B)最底部距離的方式。
如圖所示,左手按第 1 品(或者用變調夾夾住),右手手肘壓住最後一品。以塞尺測量第 7 品處低音弦底部與品絲頂部之間的距離。對於亞洲人而言,0.008"-0.012"(約 0.2 到 0.3 毫米)是比較適合的值。本次選用了適中的 0.010"。如果無法選用精度較高的測量工具,也可以根據個人的手感進行微調。
如果 0.010" 的塞尺塞進去之後有很大的活動空間,表明琴頸現在過於前曲,應當上緊琴頸鋼筋 (truss rod) 使其變直。反之,如果尺規塞之不進,甚至按住前後兩品時琴弦完全貼在品絲上,表明琴頸過直,應當放鬆鋼筋,使其恢復正常的前曲度。
各種品牌貝斯的琴頸調節部位略有不同,有的位於琴頭,有的位於琴頸琴身連接處。本琴是在連接處調節。如圖所示。
通常來講,順時針轉動是上緊(琴頸變直),逆時針轉動是放鬆(琴頸變曲),但個別琴也有例外。在動手之前,請務必瞭解本琴的鋼筋調節方向,以免造成損壞,同時也要查明本琴所用的六角扳手規格,以免使用不合規格的工具導致鋼筋螺母滑絲。
本琴琴頸過曲,因此如圖所示,向右(順時針)上緊,令琴頸變直。
調整時,切記每次不要超過 1/4 圈(即 90 度),也不要反復來回大幅度地上緊、鬆開,以免損壞琴頸或鋼筋!一般來講,大部分貝斯的琴頸只需一到兩次、最多不超過 1/2 圈的調節即可達到理想狀態。如果感覺阻力很大,可滴入兩滴潤滑油再嘗試,切勿使用蠻力轉動。如果對琴頸的調節仍有疑問或無法調節到理想狀態,請務必將琴交給專業的琴師進行檢查維護,以免任何錯誤操作造成不可逆的損壞!
最後將曲度調整到合適的範圍:~0.010"。
說明:調節琴頸前曲度的目的是為了讓指板達到“均勻打品”的狀態,即無論按哪一品都打品(換句話說,當調高琴弦之後,就實現了“每一品都不打品”的目的)。一般地,當琴頸過於前曲時,打品區域會集中在 12 品以後的高音區。反之,當琴頸過直時,打品區域將集中在 0 到 5 品的低音區。根據不同琴的具體狀況,可參照上述現象再行微調。
有人提出調節鋼筋時應當先松弦以免在上緊鋼筋時琴頸受力過大而折斷。實際上,貝斯琴頸可承受的拉力遠高於我們的想像。只要每次小幅調整、不使用蠻力,不會造成任何潛在問題。
另外,也有人提出琴頸曲度應“以能塞入一張信用卡為宜”。實際上,信用卡的厚度可能達到 0.040"(約 1 毫米),如圖所示。這個值遠遠超過了琴頸應當彎曲的幅度,往往會造成弦高明明很高,但 12 品後仍然打品的現象。應予以避免。
3. 調節弦高 (action / string height)
首先糾正一個概念上的問題。許多人喜愛將“弦高”稱作“弦距”,實際上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弦高”是指正常彈奏狀態下,琴弦底部到品絲頂部的距離,反映了左手手指需要移動多長的距離(花多大的力氣)才能將弦按在品絲上。“弦距”是指琴橋處有效弦長的端點水準上兩弦之間的距離,反映了右手過弦時感覺的“寬”與“窄”。Bacchus 的弦距為 18 mm,這是一個定值,由琴本身的設計(具體為所用的琴橋)決定,無法調節。我們所能調節的只有弦高。
弦高的測量方法也分許多種。有人提倡按住第 1 品,測量第 12 品(或者 16 品等等)的品絲頂部到琴弦底部的距離(目的是排除琴枕高度的干擾),也有人提倡不按第 1 品,直接測量 12 品(或最後一品等等)的品弦距離(稱為開放測量法)。本文採用的是開放測量法,因為實際彈奏的時候我們並不會用變調夾去夾住第 1 品,直接測量可以更好地反映出真實的手感。
如圖所示,一邊將弦高尺放在最後一品 (21) 處,一邊用小六角扳手調節琴橋各弦的高度。如前所述,請務必選用大小合適的規格,以免造成滑絲。
弦高的偏好因人而異。本處僅以多數貝司手喜愛的低弦高為例。具體調節時,先將最低弦 (low B) 在最後一品處調整到 5/64 英寸(略小於 2 毫米),最高音弦 (G) 調節到 0.05 英寸(約 1.27 毫米)。如果是四弦貝斯,E 弦一般可調節到 4.5/64 英寸(1.8 毫米)左右。
調整好一高一低的兩根弦之後,接下來採用指板弧度尺,將中間各弦沿著指板弧度調節到合適的高度。
同樣,指板弧度因琴而異,經典的 Fender 四弦、五弦琴可分別從 9.5" 到 12",Warwick 的五弦琴甚至可以到 20",近似平直的地步。
本文中 Bacchus 的指板弧度為 12",因此選用 12" 的指板弧度尺調節中間三弦高度。
調節之後琴弦與指板曲線幾成平行。
最後一步是微調弦高。這是由於調節時琴身放平,琴弦因自身重量難免向下“墜”,恢復正常彈奏狀態時可能琴弦稍有偏高。另外,某些琴因為採用了複合弧度指板,經過上述調整之後也可能出現中間的弦高於兩側弦的現象。
微調之後,本琴在 7、8 品處前曲度最大的區域基本上每一根弦與品絲頂部的距離都為 3/64",最大限度保證了樂手彈奏時左手的舒適。
4. 校準八度音準 (intonation)
校準八度音準實際上是為了補償按弦時音高跑偏的現象,力求指板上各個位置的音高都達到最准狀態。這一步最好選擇精確、靈敏的調音表,例如 Peterson 的 Strobe Tuner 或 Korg DT-10 等等。
首先將各弦空弦音校準,然後進行八度調節。以 G 弦為例,在空弦調准了的前提下,首先彈奏空弦音(或者 12 品泛音),然後按 12 品彈奏高音 G,如果高音 G 低於空弦音/泛音,則應將該弦的琴橋“往前推”(縮短有效弦長,即琴枕到琴橋的距離)。反之,如果高音 G 高於空弦音/泛音,則應將弦的琴橋“往後退”(增加有效弦長)。
實際操作中,在採用 12 品粗調完畢(兩音都已調准)之後,還可任意挑選高音區 15、17、19 品以及低音區 3、5、7、9 品等處檢驗音高,進行微調(仍然是音偏高,增弦長;音偏低,減弦長)。
製作精良的琴頸可以達到每一根弦每一品上的音誤差不超過 +/-2 音分的程度。現實中,有一些琴存在八度音校準後低音區略偏低、高音區則略偏高的現象。只要偏差不太嚴重,均在可容忍範圍內。畢竟,按弦時的力道大小有時已經可以讓音高產生高達 10 音分的變化。
5. 調節拾音器高度 (pickup height)
拾音器離琴弦越近,聲音就越大,反之聲音則越小。但是,倘若拾音器離琴弦太近,不僅聲音可有失真之虞,大力撥弦時琴弦還可能與拾音器碰撞,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聲響。
拾音器高度的調整目的是在獲取合適音量的同時,讓樂手以同等力度手勢撥弦時,從高到低的每一根弦音量都基本相同。
比較直觀的方式是將琴與音訊介面或電腦連接,一邊調節拾音器高度,一邊以均勻力道撥弦,觀察每根弦輸出的分貝數,使其盡可能達到一致。正常情況下,只需輕微改變拾音器的高度,其輸出就會有較大的改變。
由於琴弦振動幅度在近琴頸處總是比近琴橋處要大,因此前拾音器(琴頸拾音器)可以適當低於後拾音器(琴橋拾音器),使兩者輸出音量一致。當然,不同樂手因個人偏好和音色的追求,也喜歡讓兩組拾音器的輸出有所不同。
經過以上各個步驟的調節,貝斯基本上就可以達到一個舒適的手感和演奏狀態了。
此文旨在抛磚引玉,希望藉此與貝斯愛好者們一起交流經驗,共同進步。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