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星期六

關於〈耳朵的重要〉一文的迴響與感想


From: 非搖擺不可!bassistwei的爵士天地 (bassistwei's jazzland) 



其實「耳朵的重要」這篇文章在我三個月前還在台灣時就寫好了,一共花了兩、三個小時寫完,然後分成六篇刊登。關於這系列文章,讀者朋友的迴響頗踴躍,是我始料未及的(有幾篇文章一天內就超過了800多人來瀏覽,而每篇文章一刊登都被無名列為當日熱門)。當然,認同或不認同文章的任何觀點或看法,本來就隨人高興,我寫任何一篇文章,純粹都是表達內心最誠實的看法,也不需要任何人認同。但是,我也希望看的人是真正看懂了我想表達的意思或是邏輯,而非自行延伸解讀。不過,文字的東西,無論是寫的人或是看的人,作者希望表達的和讀者自己解讀出來的東西,其實很難完全一致。

這是一個難寫的題目,用盡了所有的文字表達,可能都無法表達我心裡面或是「耳朵」裡面真正想說的那個部份。不過文章的看法,大概是我十年前還沒去紐約之前就已經這麼想了,去了紐約之後,更深深地印證了這個想法,因為在你面前有人 而且幾乎是一大堆人都有一副好耳朵,看他們輕輕鬆鬆玩音樂,跟吃飯、看電視、 睡覺、上廁所一般地輕鬆、自然,我真心覺得玩音樂本來就應該像這樣。當然,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很殘酷的事實是並非每個人都做得到。

說一個實例。大概在1980年代初,台灣有一個好心的有錢人,他是爵士樂迷,因為希望可以幫當時台灣最頂尖的爵士樂手留下一些聲音的紀錄,所以他花錢找來了長年住在台灣的幾位爵士樂「大咖」,其中多數為菲律賓裔,包含了薩克斯風手Ben Rigor、長笛Met Francisco……等人來錄音,這五個人中,唯一台灣出生的則是黃明正老師。這張專輯由Ben Rigor負責編曲,他也是leader,錄製了一系列的Ben Rigor Quintet的錄音,一共有六捲錄音帶,透過管道,我手上也有一份拷貝,如今樂團中的五個人,bass手老早回菲律賓,據Met Francisco老師說,他在菲律賓是最top的bass手,而鼓手Romi Young(拼音不確定)和薩克斯風手Ben早已過世,所以如果想問清楚這件事,大概只剩住在台灣的Met Francisco老師和定居在美國的黃明正老師。

大概在一年多前,我在遠東飯店的某個婚禮場上,遇到了人稱Uncle Met的Met Francisco,我便問起了他這件事。他很驚訝我知道有這一系列錄音,我跟他隨便聊聊有關當時錄音的事時,他提到一件事,就是黃明正老師不需要看譜,他通常都是請人家把編曲、旋律、和聲彈一遍給他聽或是自己彈一遍,直接就可以進錄音室了,因為所有的編曲、和聲架構、曲式等等,都會像模子一樣烙印在腦中。對於Met來說,這樣的人在台灣是奇葩,但是對我來說,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並非鳳毛麟角,事實上存在於世界上的各個角落。當然,所謂的好耳朵也是一個比較級的意涵,有些人還不錯,有些人很好,有些人非常好,甚至是最好,對我而言,它有一條模糊但存在的界線,界線之下,可能耳朵就是不好了。

如果你有好耳朵,配上好的time,好的對於音樂的理解,好的工作態度和職業道德,那麼你就是一個去任何國家,任何地方都可以被視為好樂手的好樂手。

也許有些人認為最難的是讓自己耳朵變好,然而,在那之前,我覺得最難的反而是認知到這件事有多重要,有些人甚至沒有認知到這件事的存在。我的朋友,來過台灣很多次的鋼琴手Lou Rainone說, “If you have good ear, that’s already half of the ball game.”其實本來就是這樣。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態?我難以描述,我覺得那是一種心裡住著一台鋼琴的狀態,那是一種當每個人或是音樂專輯裡彈出來的每個音,在你的心中都是那麼的清楚、確定的狀態,彷彿你上輩子就認識這些音那麼地熟悉,手自然而然就會跑到該去的那個音,那個把位的狀態,那麼的篤定、輕鬆、自然。

就醬子,謝謝大家的閱讀。



【延伸閱讀】
♫ 耳朵的重要(一)
♫ 耳朵的重要(二)
♫ 
耳朵的重要(三)
♫ 耳朵的重要(四)
♫ 耳朵的重要(五)
♫ 耳朵的重要(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