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星期三

How The Fender Bass Change The World (2)


第二章 蝴蝶與BassOf Butterflies & Basses
James Gleick在「渾沌:新科學的創造」(Chaos: Making a NewScience,正確的中文版書名請各位不吝告知)一書中有一段名言:
「在1960年代,我們漸漸了解到:即使是一項相當單純的數學方程式,也能像宛如瀑布一般劇烈的重塑整個體系;這啟發了關於渾沌學的當代研究。輸入中的微小變化,將導致輸出產生巨變。這種現象取名為『視初始狀態而定的微變』(sensitive dependence on initial conditions)。要是拿氣候為例,這可引申為半開玩笑下命名的『蝴蝶效應』(the Butterfly Effect)的概念:今日振翅於北京的一隻蝴蝶,振動了空氣導致了下個月在紐約產生暴風雨。」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比擬:在1950年代,用低頻振動著空氣的FenderPrecision Bass,正是那隻搖憾了其後20年的文化與社會發展的那隻蝴蝶。要繼續演繹這項前提,首先必須要捨棄,至少是改變一項約定俗成的迷思:電吉他的發明導致搖滾樂的產生。大部分討論流行音樂,或是樂器史的專書都認為是電吉他促成了搖滾樂的形成。電吉他確實扮演著這個變化中極重要的角色,然而Fender Bass,才是讓這種新的音樂類型得以成真的利器。
沒有電吉他,特別是以1950年出現的Fender Esquire為範型的實心版本,成功的Bass設計根本不會出現。Fender在設計Precision時,模仿了這些早期型電吉他的構成,只是把尺度做的稍大一點。儘管這是個事實,「電吉他」這種產物早在1930年代便已出現。
一般公認的第一隻電吉他是Rickenbacker的「煎鍋」(Fryin' Pan,取其外型神似),出現在1932年。在1951年時,電吉他以及相關的擴音系統早已經過了20餘年的演變與改良,但搖滾樂可還是不見個影子。
同樣的,現代的鼓組(drum kit,要叫套鼓、爵士鼓都可以),另一項搖滾樂團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也早在30年代便出現在樂隊中了。到底缺少的組成元素是什麼,要讓搖滾樂等到1950年代才出現?這個「失落的環節」是一種能夠提供強而有力的基底,能讓吉他及鼓組能顯得更大聲,更能「搖滾」的樂器。
要更深入的了解電Bass所造成的衝擊,我們要回溯一下當初Leo Fender推出他的新樂器時的世界。1951年時,傳統的大樂隊形式正獨領風騷,但已見年華老去的跡象;而流行音樂正面臨著走向變化的轉形期。小型樂隊漸佔上風,「跳躍藍調」(jump blues)正方興未艾;正是適合節奏組(rhythm section)擺脫過去狗屋的禁錮,尋找新的聲音的環境。(註)
50
年代初期的國際局勢極為緊繃。即使韓戰已經結束,美國仍然與蘇聯及中共互相敵對,關係緊張。學校會舉行防空訓練,叫學生們蹲跪在走廊,以手覆頭,以防核子攻擊。同時代的美國藝文生活則達到保守溫和的新高:Norman Rockwell的畫是藝術,電影院撥放的是像「十誡」這樣好萊塢式的史詩創作,電視剛剛起步,仍是一片荒原。流行音樂榜上充斥的盡是甜膩的「流行曲」,演奏的卻是那些不知名的錄音室樂手們。此時,錄音室裡還是擺滿了狗屋但是情形馬上就要變了。
註:很有趣的,第一位著名的電Bass手還是在大樂隊裡。鐵琴演奏家Lionel Hampton為了能贏過那些激烈競爭的其他樂隊,堅持他當時的BassRoy Johnson一定要用剛上市的Precision演奏。
它獨特的聲音吸引了爵士樂評Leonard Feather的注意,特別在1952730號的Down Beat上為文介紹這種新樂器。在Johnson離團後,繼任的Monk MontgomeryWes Montgomery的哥哥)也被逼著要彈電Bass。他是第一個在電Bass演奏上發揮影響力的樂手。



沒有留言: